仔细研读下文>>>2019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:“文艺轻骑兵”唱响新时代之歌
“文艺轻骑兵”唱响新时代之歌
头顶蓝天白云,脚踏绿茵草地,悠扬的长调、神奇的呼麦、绚丽的马头琴,一首首民族歌曲、一段段优美舞姿……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,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尽显才华,不时引来观众阵阵喝彩。笔者日前在当地采访时了解到,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基层文化队伍,满足了群众文化之需、展示了草原文化之美。
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回信乌兰牧骑队员,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“红色文艺轻骑兵”,指出“人民需要艺术,艺术也需要人民”。60多年来,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、冒寒暑,75支乌兰牧骑无不有着从勒勒车、拖拉机到大巴车的演出经历。在群众中扎根生活,有顶着风淋着雨的艰苦时刻,却也会被乡亲们瞩目与渴望的眼神化出甜的滋味。同样,演员就是群众,群众便是演员。以西乌旗的乌兰牧骑为例,95%的演员都是当地人,创编节目就是生活本身,颇受欢迎的歌舞剧《乌日苏勒图》就改编自当地的长调民歌。正因为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这样的文化队伍才不失优秀传统、无愧百姓底色。
长期以来,“以天为幕布,以地为舞台”,是乌兰牧骑走进基层、深入群众的生动体现。没有高大的声光电舞台,没有华丽的服化道具,只是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演员与观众在同一地平线上,就连目光也在一条水平线上,随着歌声、舞蹈同频互动。文化的力量经由质朴的演员们,直接传递到广大牧民中,让歌声唱响广阔草原,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。而这种文化获得感,来自每年百余场的演出,平均三天就演一场。一支40人左右、每人至少会两三个节目的乌兰牧骑,就是在一次次下乡、一场场表演中,完成了与作品、与牧民、与草原的对话。每一次表演都是一趟文化之旅,因为广泛参与,所以活力不减;因为下接地气,所以长盛不衰,这列草原之路上的“文化专列”得以越开越远。
实际上,为群众送去欢乐和文艺,向百姓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,这样的“文艺轻骑兵”不在少数。早年间的电影放映员开车下乡,在村口搭幕布,给村民带来光影享受;在长江流域,一些地方组建“文艺传习队”,作为演员的群众用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向乡里乡亲讲故事、说政策;在贵州,一个“田野相声”二人组为偏远地区、少数民族地区演出,不仅“让相声重新在基层焕发活力”,而且让红色文化的嫩芽长成参天大树。文艺属于人民,更要把文艺作品带给人民、惠及人民,这不仅需要政府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,更离不开一支支“文艺轻骑兵”的参与和坚持,文化蒲公英的种子在不经意间的吹散中漫天飘扬、遍地生根。
现实中有的文艺作品之所以出现有人演而没人看、有人想看却没人来演的现象,往往是因为文化供需上失衡了。属于人民的文化,就要到人民中寻找源头活水、创作灵感,这是少不了的“输入”;服务人民的文化,更要在联结人民、书写人民的过程中接受评判、革故鼎新,这是很必要的“输出”。可以说,新时代的文化守望与文化自信,正是在双向互动中厚积起滋养人、陶冶人的文化土层,也更能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。
西乌旗乌兰牧骑的阿荣队长说,现在年轻观众越来越爱看表演了。她自己从小喜欢、羡慕乌兰牧骑,最终从训练班队员成长为队长。唱响新时代的文化之歌,担子在年轻人身上,一代又一代接续相传,文艺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