仔细研读下文>>>2018年贵州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:如何看待“脸生干部”现象
热点背景
近年来,尽管各地采取不少措施推动干部深入基层,但经调研发现,“干部不了解群众,群众不了解干部”的“脸生干部”现象仍存在。“三门”干部不熟悉基层、群众不熟悉基层干部、工作出不了机关门等问题凸显。
问题:请你谈谈对“脸生干部”的看法?
解读:
看到这个社会热点,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综合分析;对于这样的问题,专家建议分三步走:一是提出观点,即先对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,表明自身态度;二是论证观点,从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、影响、现状、原因等方面来开展论证;三是落实观点,对于积极的现象,重在优化、落实、推广;对于消极现象就得找出原因,提出解决的办法;下面就具体来分析展示一下作答的流程:
提出观点:“脸生干部”就是自己不大熟悉基层、基本不懂群众,虽然工作辛辛苦苦,但在群众看起来又是衙门作风,让老百姓感到陌生的干部。当下部分基层“脸生干部”成为开展群众工作的掣肘,要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警惕。
论证观点:“脸生干部”在对基层工作中存在底数不清,情况不明等现象,“为人民服务”在落实行动中也没有得到真正贯彻。这样不但淡化党群干群鱼水关系,让党群干群之间产生“心墙”,而且不利于做好基层工作,更不利于党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、良好的社会秩序,使人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”践行十九大报告,推动党群干群鱼水关系巩固深化,很有意义,也非常必要。
“脸生干部”客观原因也有不少。诸如互联网+理念的推广,电话电脑的普及、4G网络的覆盖,让干部进村入户的时间和频次减少;机关中“文山会海”依旧不改本色,让干部在办公室忙着收发文件、制作各种表格、开各种会议,难以抽身下基层等;还有部分干部服务意识缺失,不愿意深入基层,不愿意与老百姓打交道,官僚主义思想作怪,责任心衰退,公仆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脸生干部现象的频频出现。
落实观点:要想减少“脸生干部”,还需制度先行。
一是单位党组织部门要做好监管,建立长效机制,对干部下基层进行考核。同时,在提拔使用干部时,以下基层实效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,调动干部下基层的积极性;
二是纪检监察机构要建立监察机制,强化干部教育,树标杆,引导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。同时,加强监督,对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严格问责,给干部戴上“紧箍咒”;
三是单位部门要作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,妥善安排干部下基层;
同时,要想减少“脸生干部”的数量,干部作风转变是关键:一方面干部要俯下身子,走出机关大院,走到群众田间地头,和群众一起劳动,一起唠嗑唠嗑,掌握群众最急、最盼的事情,和群众变得“脸熟”;另一方面干部更要放下“官架子”,真正深入基层,与群众“零距离”接触,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。
相信通过努力,“脸生干部”现象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