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春节前后,相亲问题总会成为热点话题。而单身女性的择偶难题,则容易被舆论关注。
在北京,笔者曾参加过一些集体相亲活动。在这些商业化的相亲活动中,平台为了吸引更多优质单身资源,往往会打出一些诱人的标签,其中最常用的就是“名校名企”“京户京房”,而女生的加分项则在于“颜值身材好”,男生的外形条件虽不会有苛刻要求,但一般会被要求身高(多为“身高在170以上”),而古话所说的“男才女貌”或者“男材女貌”,在当代相亲活动里照样能得到体现。
而且,虽然参与者心照不宣,但家庭的“门当户对”往往也被考虑入基本条件。比如,在参与者填写的基本信息中,有一些女生明确指出“不要农村男”等等。这种标签化乃至带有歧视意味的态度,并没有得到舆论乃至媒体足够的警惕——更多人只是默认了客观现实的存在,而不再反思其内在不合理性。
而在男生填写的相亲要求中,往往会更加“现实”。相亲男生对女生的家庭和工作因素的苛刻要求相对较少,但明确要求另一半“颜值身材好”者大有人在,甚至有男生对另一半的唯一要求就是外形要出众,至于其他方面差不多便好。这些情况大概可以反映当下单身男女青年择偶的真实心态。
美女被一些人看成所谓的“稀缺资源”,他们是人群瞩目的焦点。这个现象自古而然,本无可厚非。然而,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大众媒体传播的裹挟下,颜值高的女性不只是容易获得男性青睐,更与资本、权力(尤其是话语权)紧密结合,美女的形象借助广告、网络、电影、电视等媒介植入、渗透、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,由此引发的“审美经济”和“粉丝经济”深深地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,甚至一些女孩不惜花重金做整容手术,只是为了能在同性竞争中“脱颖而出”。
当复杂的女性形象被“美女”这个概念平面化、单一化后,女性反而更容易被许多盲目以貌取人的“外貌协会”的男性所诱导。如此一来,女性反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精神和主体性。所以,有的剩女之所以“剩下”,或许因为“颜值太高”,追求者众多,就要求对方具备与自己颜值层次匹配的经济条件、社会地位,反而不知选哪位男性为好了;而与此相反,有些剩女可能颜值条件不佳,就丧失了自信和接触优质男性的勇气,甚至自我封闭起来,也就只好“剩下”了。
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女性无法在适龄之时找到合适的另一半,这就需要女性寻找合理的自我认知,做好清晰的定位。然而,此话说来容易,做起来又何其难!我们毕竟都不是活在真空里,观点、行为总是容易受环境、舆论影响的。就像一些肥皂剧满足了家庭主妇对生活的想象,当前有不少影视、文艺作品对女性的婚恋观、审美观都有着很深的影响。然而,现实生活里的“都教授”总是少之又少的,很多女性不禁感慨,要找到好男人,不仅要有优秀的条件和智慧,还需要一些运气和缘分。
缘分之时奥妙难测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运气也是实力的一方面。能增加自己与优质男接触的机会,这看起来是运气,其实也是一种能力。我经常跟朋友打一个比方,就像打鱼的渔民,在贫瘠的海域放网,可能捞一天也搞不到几条大鱼。而在丰饶的海洋里捕捞,一网打下去,捞上来的全是大鱼。也就是说,找对了好圈子,进入了好环境,这点非常重要。不少剩女之所以抱怨自己身边没有合适的、优秀的男性,本质是因为自己还无法跻身一个更高的层次、更好的圈子,只能在“贫瘠之海”唉声叹气了。
然而,圈子就是最重要的吗?从日常经验来看,一个人的求学环境、工作环境都不如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重要,而小圈子又不如自己本身的修为重要,说白了,还是要投资自己,让自己更出色,并且,这个出色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更是内心修为的自信、豁达与开阔。一个真正大气、自信和乐观的女性是美丽的,也是对异性充满魅力的,至于外界如何评价反而并不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