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会上 “为公务员说话”的声音为何多起来了?

2018-01-30 贵州公务员考试网

  在公务员考试中,命题人历来是倾向于结合时政热点命题,因此最新时政要有所了解。下面贵州公务员考试网就盘点了关于“新一届中央委员会”的考点清单,通过对考点和重点进行描红和加粗,希望考生能学习掌握。
  原标题:焦虑、压抑、身心俱疲……两会上,为何特别要为公务员说几句话
  摘要:一份代表建议中提到的不少数据颇令人触目:去年一年,某区有9名公务员因病早逝,平均年龄仅41周岁,最年轻的仅30周岁;上海首条24小时危机干预公益热线“希望24小时热线”开通后的三个月,拨打求助热线最多的前三类人群,分别是白领、无业者和公务员。
  作为对“一府两院”工作监督评议的场合,人代会上谈及政府公务员,总是以提建议、期待、要求为多。但在今年,“为公务员说话”的声音也多了起来。
  比如开幕首日,张立新代表在审议时就呼吁,应当关注社会公众尤其是公务员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,一度引发关注。阎祖强代表则专门就此递交建议,详述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面临的疲劳、焦虑甚至压抑。
  这份建议中提到的不少数据颇令人触目:去年一年,某区有9名公务员因病早逝,平均年龄仅41周岁,最年轻的仅30周岁;上海首条24小时危机干预公益热线“希望24小时热线”开通后的三个月,拨打求助热线最多的前三类人群,分别是白领、无业者和公务员。
  我们固然不能就此推定说,整个公务员群体的身心健康出现了巨大的“危机”,但无论如何,一些个案——哪怕是极端个案,也足以引起社会的重视。
  事实上,公务员群体在总体上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,有时也面临超出承受能力的社会舆论压力,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普遍现象。背后存在的种种制度性及社会性肇因,恐怕需要实事求是地予以具体分析,但可以形成基本共识的是,对公务员尤其是政府公职人员,既有严格要求,又有真心爱护,为其尽可能创造出可以心无旁骛做事的环境,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生态。
  这些年关于懒政、怠政、为官不为的揭露和批评逐年增多,聚光灯下,公务员群体备受公众关注,也很容易受到批评。有人觉得舆论压力是导致公务员群体心态问题的主因,其实不然。在中国的民主政治框架内,在改革进入攻坚期、奋力谋求新作为的历史语境下,“为官不为也是腐败”,当是社会的基本常识;公职人员接受公众监督,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应有状态。
  两会上的代表委员为公务员说话,绝不是要为这些开脱辩护。恰恰相反,人们呼吁为公务员创造好环境,不是为其推卸责任和重担,而是为了让其更好地“担责”。社会的高期待面前,公务员非但不能不做事,更要多做事,而多做事并不能单靠一己之力,需要相应的制度和环境支撑——尤其是在其面临的任务挑战愈加复杂,对突破性、创造性要求更高的时候,做事就需要足够的撑腰。
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,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、激励和约束并重,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,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,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、踏实做事、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。这是一种明确的政治导向,而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,也应当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。
  无论是两会上还是平时,“为公务员说话”不只是为特定群体发声,更不是简单的“背书”,而是为了形成一种普遍的良性循环,即让具体事务的执行者、责任方既有目标高悬的压力,也有保障支撑的动力。压力鞭策其不断作为,而动力则让其能够有效作为、持续作为。
  这种支撑动力,就体现在“为担当者担当、为负责者负责、为干事者撑腰”上。但这绝不只是口号,不能停留于一般的价值判断,而应当细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。
  对公务员也好,对政府部门或者其他什么办事主体也好,“鼓励做事”是需要一些“干货”的,这种“干货”不是简单的福利待遇,更不是特权,而是一种公正合理、行之有效、甚至具有引领意义的制度设计。做好日常的事情如此,要做一些非同一般的事——比如当下极为强调的改革创新,前沿突破,就更需要这种保障。
  改革、创新、突破,往往要挑战既有秩序,也可能伴随风险。这时候,主事者——无论是抽象的“政府部门”还是具象的个人——敢不敢跨前一步先吃螃蟹,或是壮士断腕自我革新,乃至通过改革创造优质制度供给,不光要靠“觉悟”,也要靠“制度”。
  他们需要用制度来明确“失误”和“犯错”的界限,明确哪些事可以闯、哪些事不能碰,对一些不触碰底线但突破常规的做法予以包容,对一些“必要的牺牲”予以补偿,当然还要对意料之外的创举予以激励……这些正是典型的“制度供给”,并且是特殊的、为“制度供给者”提供的制度供给。
  这些年大家常说“正向激励”和“容错机制”,在很多事情上,“容错”只有真正变成“机制”,才能真正产生“正向激励”,才能解决“后顾之忧”。而当没有“后顾之忧”,“身心健康”应该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。

分享到

切换频道